四海无寸土,一生惟苦吟。
虚垂异乡泪,不滴别人心。
雨色凋湘树,滩声下塞禽。
求归归未得,不是掷光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四海无寸土,一生惟苦吟。
虚垂异乡泪,不滴别人心。
雨色凋湘树,滩声下塞禽。
求归归未得,不是掷光阴。
《湘中秋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初夏。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沙为官时所作,诗中抒发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无限忧虑。
诗的开头两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一幅秋风凛冽、乌云压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被狂风暴雨袭击时的惊惧与无奈。接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有宽广的房屋来庇护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让他们脸上露出欢乐的笑容。最后两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实现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己境遇的自嘲和无奈。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操。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