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香山寺石楼

夜宿翠微半,高楼闻暗泉。
渔舟带远火,山磬发孤烟。
衣拂云松外,门清河汉边。
峰峦低枕席,世界接人天。
霭霭花出雾,辉辉星映川。
东林曙莺满,惆怅欲言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香山寺石楼》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一首山水诗。在这首诗中,李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香山寺夜宿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和心境体验。以下是对这首《宿香山寺石楼》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 夜宿翠微半,高楼闻暗泉:夜晚,诗人栖息于翠微山的半山腰,高楼之中传来了隐约的泉水声。
  • 渔舟带远火,山磬发孤烟:远处的渔舟上灯火点点,仿佛带着夜色中的星光,而山中的寺庙钟声(山磬)发出,与周围的雾气相融。
  • 衣拂云松外,门清河汉边:诗人的衣服轻轻拂过云松,其门前的河流如银河般清澈。
  • 峰峦低枕席,世界接人天:山峰如同低矮的枕头般环绕着诗人,将整个世界都融入了人间。
  • 霭霭花出雾,辉辉星映川:淡淡的云雾中,花朵若隐若现;星辰倒映在川流之上,熠熠生辉。
  • 东林曙莺满,惆怅欲言旋:东方的树林中,晨曦中黄莺啼鸣不断,诗人心中涌起深深的感慨,却无法言述。
  1. 诗歌鉴赏
  • 从艺术风格上来看,《宿香山寺石楼》体现了李颀作为盛唐文人的典型特征。他善于捕捉自然之美,并赋予其深刻的情感内涵。
  • 这首诗通过对香山夜色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其中“世界接人天”一句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形容了山间的宁静美好,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 在语言运用上,李颀采用了朴素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绘景物。例如,“渔舟带远火,山磬发孤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夜晚山林的幽静与深远。
  1. 文化意义
  • 《宿香山寺石楼》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的诗作,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他们追求心灵净化和超然物外的哲学观念。
  • 李颀的这首作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

《宿香山寺石楼》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夜晚香山的世界,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那份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