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阊阖雄里闬,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登骊山高顶寓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骊山高顶寓目》是唐代李显的文学作品。《登骊山高顶寓目》原文为: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李显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骊山的壮丽景色和宏伟建筑。诗中“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开篇即展现了骊山周围的历史厚重与皇家气派,“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进一步用华丽的词藻赞美了骊山的城门及其雄伟的建筑格局,而“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则表达了对骊山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的赞赏。最后一句“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则寓意着通过登临骊山之巅能深刻理解国家的治理和规划。这首诗不仅是李显文学才能的体现,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盛世景象。
《登骊山高顶寓目》的创作背景与李显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李显在唐中宗时期曾被封为皇太子,但后来因故被废,最终成为皇帝。在经历了政治斗争后,李显登上骊山之巅,以诗寄情,既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感慨,也是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自己的心境。
李显的《登骊山高顶寓目》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情感吸引了历代读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