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脚僧

瓶枕绕腰垂,出门何所之。
毳衣沾雨重,棕笠看山欹。
夜观入枯树,野眠逢断碑。
邻房母泪下,相课别离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洞的《送行脚僧》

在唐末五代时期,晚唐诗人李洞以其丰富的诗歌创作著称。他的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独特,涵盖了山水、抒情、哲理等多方面内容。《送行脚僧》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人生旅途的独特思考。

《送行脚僧》的原文是:“瓶枕绕腰垂,出门何所之。毳衣沾雨重,棕笠看山欹。夜观入枯树,野眠逢断碑。邻房母泪下,相课别离词。”这首诗以五言律诗的形式,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行脚僧的旅途生活。

行脚僧人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与艰辛,他们常常背负行囊,四处游历,寻找心灵的归宿。在《送行脚僧》中,诗人不仅描绘了僧人的外在形象——简朴的衣着和实用的行囊,还刻画了内心的感受。僧人在风雨中行走,衣物沾湿,步履艰难;夜晚则独对枯树沉思,寻求内心的平静。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行脚僧的孤独与坚韧。

诗中的“邻房母泪下”一句,更是情感的高潮,揭示了行脚僧与普通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这种情感的交流不仅仅是表面的离别,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寄托。

《送行脚僧》通过对一个简单生活片断的描写,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背景。李洞作为晚唐的代表诗人,其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命运沉浮,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精神面貌。

读罢李洞的《送行脚僧》,不禁让人深思: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行脚僧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他们的选择又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从中汲取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