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学公院池莲

竹引山泉玉甃池,栽莲莫怪藕生丝。
如何不似麻衣客,坐对秋风待一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洞的《题学公院池莲》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深情寄寓。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1. 作者简介: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是晚唐诗人,也是唐宗室远支。他的诗歌作品多师法贾岛,《全唐诗》收录了他的三卷诗篇。昭宗年间,他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未能成功,之后游历蜀地,最后客死在他乡。

  2. 诗歌原文:《题学公院池莲》,竹引山泉玉甃池,栽莲莫怪藕生丝。如何不似麻衣客,坐对秋风待一枝。

  3. 诗歌赏析:这首诗简洁而富有诗意,以“竹引山泉玉甃池”开篇,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的庭院之中,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宁静。接着用“栽莲莫怪藕生丝”表达了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接受,藕的生长并不妨碍莲的美丽,反而增添了一种生命力。

  4. 诗歌艺术特色:李洞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理思考。通过对比“如何不似麻衣客”,诗人不仅赞美了荷花的坚韧,更借由麻衣客的形象,表达了对生活态度的豁达和超然。此外,“坐对秋风待一枝”更是点明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淡定与从容。

  5.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李洞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代表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自然观和审美标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题学公院池莲》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才华,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