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兴善彻公上人

师资怀剑外,徒步管街东。
九里山横烧,三条木落风。
古池曾看鹤,新塔未吟虫。
夜久龙髯冷,年多麈尾空。
心宗本无碍,问学岂难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兴善彻公上人》是一首唐代的唐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的内容与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1. 作者简介
  • 方干(约803年—约885年),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先生。他出身于新定(今浙江淳安)的一个诗人家庭,屡应科举不第后选择隐居,曾学习诗艺于徐凝,并与喻凫、李频等诗人有深厚的交往。他的诗歌在咸通至中和年间以其清丽脱俗的风格闻名于江南地区。
  1. 诗歌原文
  • 空翠湿人衣,终朝独未归。
  • 一溪烟霭里,数家炉火微。
  • 竹深村径晚,莲破野塘稀。
  • 兴善彻公上人,知音者少时,
  • 唯见山僧采药归。
  1. 诗歌鉴赏
  • 从艺术形式来看,《赠兴善彻公上人》属于唐代诗歌中的“律诗”。律诗通常由八句组成,每两句为一组称为一联,共四联,按照一定的平仄和韵律排列而成。此诗以四联的形式展现了完整的意境,每一联都紧扣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作者对于友人归隐生活的关切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在艺术特色方面,该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深刻表达感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空翠湿人衣”和“烟霭里”,生动地传达了环境的幽静之美。同时,诗中所表现的孤独感和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羡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哲理思考。
  • 从文化背景来看,《赠兴善彻公上人》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种审美趋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赠兴善彻公上人》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成就而被后人传颂,同时也承载和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更是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