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任彦升碑

任昉当年有美名,可怜才调最纵横。
梁台初建应惆怅,不得萧公作骑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任彦升碑》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当时令狐綯拜相,李商隐借读任昉碑自慨不得志。李商隐,号玉溪生或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以情感细腻、构思巧妙著称。他的诗多用比兴手法,语言华美而意蕴深远,常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及深沉的感慨。《读任彦升碑》即体现了这一风格。

诗中的“任昉当年有美名”,指的是唐代的文人任昉在历史上有着良好的声誉。任昉,字彦升,八岁时便能属文,被王俭引为主簿,因其才华横溢,多次被梁武帝赞誉,曾被任命为骠骑记室参军,专掌朝廷文书工作。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任昉过去辉煌事迹的回忆和赞美。

“可怜才调最纵横”则揭示了诗人对于才华横溢之人遭遇命运不公的惋惜。这里“才调”是指才能和才华,而“最纵横”则形容任昉的才气纵横驰骋,无所不能。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任昉才高八斗却未能得到重用的遗憾和不平。

“梁台初建应惆怅,不得萧公作骑兵”则是诗人的直接抒情。这里“梁台”指的是梁朝的朝廷禁省,象征着政治中心;“萧公”指的是梁武帝萧衍,诗人通过与萧衍的比较,暗示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未能如愿以偿,只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一定成就,而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读任彦升碑》不仅是对任昉个人才华的赞颂,也是诗人自身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体现。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诗人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