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广泛反映了边疆的生活和战斗情景。岑参的诗风豪迈而富有情感,语言变化自如,善于捕捉边疆自然景观与壮志豪情的交融,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作不仅在表达边关将士的壮志豪情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在描绘边疆自然风光方面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创作背景:据记载,岑参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在北庭任职。当时,李栖筠作为同僚赋题“使院即事”以赠岑参,两人便有了此首酬和之作。诗中描绘了北庭幕府中闲静的生活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感慨和向往。
诗歌内容:首联“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直接点出主题,揭示了作者所处的悠闲状态。颔联“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通过描写庭院内自然景物,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颈联“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则转换了视角,由室内转向室外,描绘了一幅鸟儿饮水、卷帘远眺的山水画面。尾联“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往昔梦想的追忆。
艺术特色:岑参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独树一帜,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绘,也有细致入微的自然景致的描写。他擅长使用对比,如将战场的残酷与和平时期的闲适生活进行对比,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边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世影响:岑参的诗歌在唐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于边疆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战争场景的热情讴歌,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后世的边塞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更是岑参对边塞生活的独特诠释。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