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
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
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作品展现了作者在送别之际的深情与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人,其侄儿为岑羲之。少年时期家境贫寒,但岑参却刻苦学习,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他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担任掌书记,后随封常清赴北庭,任节度判官。他的诗歌创作在肃宗时达到高峰,大历初年(766~768)任嘉州刺史。
  2. 诗句原文
  •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
  • 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
  • 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
  1. 诗意解析:诗中的“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描绘了一幅送别时的壮阔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天空之下,目睹了送行的壮观场面。紧接着,“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表达了诗人在饮酒时遭遇风雨的激动心情,窗户里的波动象征着内心的动荡不安。“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透露出诗人面对皇帝时的紧张与敬畏,而“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则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梦中相会的渴望。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之情、旅途之苦以及思乡之愁,体现了岑参作为一位边塞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风格。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不仅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更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佳作。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岑参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作为边塞诗人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家国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