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

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
波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
月如眉已画,云似鬓新梳。
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的情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和作者的情感世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作者简介:岑参,字宗文,号鹿门子,唐朝荆州江陵人。他的祖籍南阳棘阳,而其家族在岑文本时迁至荆州。岑参在开元年间的天宝初年考取进士,并在高仙芝幕下担任掌书记。后他随封常清入安西、武威,并曾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2. 作品原文:《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原文如下: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波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月如眉已画,云似鬓新梳。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
  3. 作品鉴赏:此诗通过描写夜晚过盘石时的情景,以及隔河遥望永乐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一幅静谧而又含蓄的自然图景和内心世界。诗中的“月如眉已画”和“云似鬓新梳”等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月亮和云朵的美好形象,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4.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诗中意境推测,它可能是在岑参任官期间所作,或者是他游历或归途中所作,反映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5. 文化价值:岑参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还能深入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这种跨时代的文学交流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与艺术。

岑参的《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如何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之间寻找到一种和谐的美,这也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美学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