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墓下作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骊姬墓下作》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通过描写骊姬墓的荒凉景象,以及献公对骊姬恶行的纵容态度,揭示了历史中女性在国家兴衰中的悲剧角色。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骊姬墓下作》的作者是唐朝的岑参,出生于荆州江陵,祖籍南阳棘阳。他是玄宗天宝初进士,曾历任高仙芝幕、封常清幕等职,最后客死于成都。
  • 文学成就: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其诗多写边塞风光,以雄浑豪放著称。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他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1. 诗歌原文
  •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骊姬墓下作》通过对骊姬墓的描绘,深刻表达了对历史事件中女性角色的批判以及对国家不幸命运的哀叹。诗中通过对骊姬死后恶名不灭的描述,反映出历史的残酷无情,以及个人在历史浪潮中渺小无力的一面。
  • 艺术手法:岑参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骊姬墓”象征着历史中的“妖姬”,而“献公”则代表了昏庸之君的典型。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强化了对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的批判力度。
  • 语言风格:岑参的诗语言简练有力,善于用生动的意象传达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在他的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边塞风情,还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歌创作极盛的时代。唐代的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士大夫们常常关注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现实社会的变革,因此,这首诗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人心态的影响。
  • 个人经历:岑参的个人经历也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作为一位经历过边塞生活的诗人,他对于战争和士兵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些体验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使得诗歌充满了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骊姬墓下作》不仅是岑参个人才华的展现,也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