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严维下第还江东

勿叹今不第,似君殊未迟。
且归沧洲去,相送青门时。
望鸟指乡远,问人愁路疑。
敝裘沾暮雪,归棹带流澌。
严子滩复在,谢公文可追。
江皋如有信,莫不寄新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严维下第还江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前途的忧虑和对友情的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望鸟指乡远,问人愁路疑。敝裘沾暮雪,归棹带流澌。
  • 译文注释
    在远方望着鸟儿指向家乡的地方,问着行人心中充满忧愁,道路让人感到疑惑。我的旧衣服已被傍晚的雪水打湿,我准备乘船回家,但船桨上带着冰块。
  • 作品赏析
    此诗通过“望鸟指乡远,问人愁路疑”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与不舍。同时,诗句中的“敝裘沾暮雪,归棹带流澌”也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诗人的坚韧。
  • 评析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展示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魅力。通过对友人下第归乡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 写作背景
    《送严维下第还江东》创作于唐代,具体时间不详。据传,岑参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友人严维未来道路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科举失利后归乡生活的关注和感慨。
  1. 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他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闻名,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 创作背景
    关于《送严维下第还江东》的创作背景,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不过,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与当时文人对科举制度的反思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友情的深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1.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 意象运用
    诗中“望鸟指乡远,问人愁路疑”等句,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象征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思乡情绪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对严维的关心和祝福,传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刻,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语言风格
    岑参的诗风豪放不羁,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深沉的艺术内涵。

《送严维下第还江东》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也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边塞诗作。通过对严维下第归乡情景的描述,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首诗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与希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