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东溪张

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
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
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
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
中庭井兰上,一架猕猴桃。
石泉饭香粳,酒瓮开新槽。
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
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白东溪张》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太白山的壮美景色,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
    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
    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
    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
    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
    石泉饭香粳,酒瓮开新槽。
    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
    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

  2. 诗作赏析

  • 自然景观描写:《太白东溪张》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太白山的自然美景。首句“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描绘了秋雨过后,北风萧瑟的景象,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宁静的氛围。接着“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展现了雨后初晴,群山渐露头角,其中太白峰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也寓意了人生的起伏和希望。
  • 人物形象刻画:诗中的“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不仅形容了主人年老体衰的形象,而且暗示了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刻画使得人物更加生动立体。“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更是突出了主人长寿而智慧的品质。此外,“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则描绘了庭院中独特的景致,猕猴桃作为长寿的象征,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 情感表达:整首诗渗透着作者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太白东溪张》不仅仅是对太白山美景的描写,更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事变迁的豁达态度。诗中的“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透露出了作者在旅行中发现的美好事物及其带来的启示,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寻找并珍惜那些值得记忆的经历。
  1. 文化背景
  • 唐代诗歌的特点: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李白、杜甫等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岑参的《太白东溪张》同样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既有宏大的意境,又有深刻的情感体验。
  • 山水诗的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是一个重要的流派。从南朝的谢灵运到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再到岑参的《太白东溪张》,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太白东溪张》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的诗歌,也是一篇富含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