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
玉女千馀人,相随在云空。
见我传秘诀,精诚与天通。
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
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
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
时泰解绣衣,脱身若飞蓬。
鸾凤翻羽翼,啄粟坐樊笼。
海鹤一笑之,思归向辽东。
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
因巢翠玉树,忽见浮丘公。
又引王子乔,吹笙舞松风。
朗咏紫霞篇,请开蕊珠宫。
步纲绕碧落,倚树招青童。
何日可携手,遗形入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唐·李白)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玉女千余人,相随在云空。见我传秘诀,精诚与天通。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时泰解绣衣,脱身若飞蓬。鸾凤翻羽翼,啄粟坐樊笼。海鹤一笑之,思归向辽东。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因巢翠玉树,忽见浮丘公。又引王子乔,吹笙舞松风。朗咏紫霞篇,请开蕊珠宫。

  2. 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54年),当时诗人李白正在漫游之中,而韩云卿则被召为玄宗的文学馆学士。韩云卿在游历黄山后,曾寄诗给李白表达他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和赞美,这激发了李白创作此诗的兴趣,以表达他对韩众诗歌的欣赏和回应。

  3. 艺术特色:此诗以其瑰丽的想象和雄浑的意境著称,通过对黄山美景的描绘,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的“玉女千余人”以及“浮丘公”、“王子乔”等神话人物的引入,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同时,李白运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黄山的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使诗歌既有现实感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色彩。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诗作,也是了解唐代文化和李白个人生平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白的诗歌世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