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白田马上闻莺
介绍
《白田马上闻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作品中,李白运用了黄莺、桑树和蚕这三个意象来描绘初夏的田园风光,并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这首诗不仅是李白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之作。
李白的诗作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白田马上闻莺》一诗中,李白选取了黄莺、桑树和蚕作为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体现了李白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首两句“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初夏景象,黄莺在枝头啄食紫椹的画面生动形象,而“五月鸣桑枝”则描绘了桑叶已经长出,桑葚成熟的情景。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也暗示了诗人此时身处旅途之中,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
李白通过这组意象展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诗中“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温暖的渴望。同时,“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这句诗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却未能实现抱负的无奈感。
在结构方面,《白田马上闻莺》采用了典型的起承转合手法,使得诗歌层次分明,意境深远。诗的前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田园氛围;第三四句则是转折,通过蚕老客人未归,白田已经缫丝的描述,表达了时光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两句则回归到开头的自然美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圈。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和展现。
《白田马上闻莺》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它还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在诗的尾声“扪心空自悲”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助和哀愁,但这种哀愁并非绝望,而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切感悟和自我反省。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李白的诗歌更加丰富和动人,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白田马上闻莺》是李白用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的典范之作。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高超技巧,也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对于爱好诗歌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座值得深入探索和品味的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