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君即颍水荀,何惭许郡宾。
相逢太史奏,应是聚宝人。
玉隐且在石,兰枯还见春。
俄成万里别,立德贵清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陵五松山别荀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李白送别朋友时的感慨与志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南陵五松山别荀七》的原文如下: 君即颍水荀,何惭许郡宾。相逢太史奏,应是聚宝人。玉隐且在石,兰枯还见春。俄成万里别,立德贵清真。
  2.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在唐代诗人李白在南陵五松山送别荀七(可能是他的好友或同僚)时创作的。诗中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追求。
  3. 主题思想: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朋友相聚的情景,暗示了友情的珍贵及其对未来的期望。他通过“立德贵清真”这一主题,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纯洁性的价值。
  4. 艺术手法:李白在这首诗中的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玉隐且在石”和“兰枯还见春”,这些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的交融。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5. 文化影响: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李白的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精神。
  6. 现代价值:在当今社会,李白的这种追求高洁、淡泊明志的精神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个人修养上,这种坚持原则、追求高尚品德的品质都值得学习和传承。

李白的《南陵五松山别荀七》不仅是一首表达送别之情的诗作,更是一幅反映人性光辉和社会理想的画卷。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不仅让后人叹为观止,也为理解唐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