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讽五首(其三)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
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
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
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讽五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组讽喻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残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及鉴赏: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
  • 南山之悲:在诗中,“南山”象征了官场或社会的无情与残酷。诗人通过“鬼雨洒空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这种用自然现象来比喻社会现实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象征意义。
  • 长安之夜:在长安(当时的都城)的夜晚,诗人描绘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夜半秋”,象征着孤独与冷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无奈。同时,“风前几人老”则暗示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与人生的短暂。
  • 黄昏之路:黄昏时分,诗人走过了一条荒凉的道路,这是对个人命运的隐喻。道路两旁的树木在月光下没有影子,只有一座山上还保持着白色的光亮,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
  • 迎人的火炬:使用“漆炬迎新人”这一形象,诗人似乎在描述一种表面的喜庆与热闹,但同时也暗示了背后的虚伪与欺骗。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意味,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于现实的真实看法。
  • 幽墓之中的萤火虫:最后一句“幽圹萤扰扰”营造了一种阴森而诡异的气氛,仿佛是在提醒读者,即使是在死后的世界,也逃不开世间的纷扰与不安。这种写法既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即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无法摆脱世间的纷扰与痛苦。

《感讽五首·其三》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作品,更是李贺对人生、社会和官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注解

风前几人老:一作“风剪春姿老”。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南山,终南山。鬼雨,太白诗:“狌狌啼烟兮鬼啸雨。”

月午树立影,一山唯白晓:月午,月在中天也。

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漆炬,墓前漆灯也。萤,鬼火也。

赏析

《唐贤小三昧集》:鬼境鬼语(「月午」句下)。

《李长吉诗集批注》:此乃本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