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讽六首(其二)

苦风吹朔寒,沙惊秦木折。
舞影逐空天,画鼓馀清节。
蜀书秋信断,黑水朝波咽。
娇魂从回风,死处悬乡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讽六首(其二)》是唐代李贺的一首组诗,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和挣扎的心态。李贺,这位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往往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性以及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主题
  • 春光:诗歌开篇“人间春荡荡”描绘了春季的生机勃勃,而“飞光染幽红”则暗示了春天带来的光明与希望。
  • 爱情:诗中的“王子下马来,曲沼鸣鸳鸯”描写了王子降临的场景,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贵族的浪漫情怀。
  1. 艺术手法
  • 象征与比喻:“眼逐春瞑醉,粉随泪色黄”通过视觉与情感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 对比与对照:“苦风吹朔寒,沙惊秦木折”与“舞影逐空天,画鼓余清节”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展现了冷酷的现实与无情的自然,后者则表现了虚幻的梦境与悠扬的音乐。
  1. 情感表达
  • 忧郁与悲观:“蜀书秋信断,黑水朝波咽”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忧郁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
  • 抗争与绝望:“焉知肠车转,一夕巡九方。”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力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李贺的《感讽六首(其二)》不仅是对个人情感世界的深刻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李贺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情感深度和个人主义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