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猛虎行

长戈莫舂,强弩莫烹。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生何用尺刀,壁上雷鸣。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虽有长戈,却不能把猛虎刺,虽有强弓,却不能把猛虎击。

猛虎哺育子子孙孙,要它们像自己一样凶残毒狠。

它把头举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翘起,就像一面旌旗。

曾经降伏猛虎的东海黄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间出行。

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驺虞,因其不害人伤生而大怒不平。

宝刀利剑不能发挥作用,被挂在墙上,悲愤吼啸如雷敏。

泰山脚下,虎害复生,今日又传来了妇人的哭声。

官府虽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们畏惧,不敢听从。

介绍

《猛虎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借乐府古题揭示唐朝藩镇割据,子孙相承,为恶一方的社会问题。诗共十六句,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猛虎的凶恶,先以赋的笔法说明戈也不能冲击它,弩也不能弹射它,乳孙哺子,相继为非;再极言猛虎作恶之甚。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紧承上面的意思指出,有法术能制虎的黄公都怕遇见猛虎,而猛虎看见具有虎形却不食生物的仁义之兽驺虞,心里还感到不舒服,嗔怪驺虞的无用。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先说人有宝刀,但悬之壁间无以为用,不能以之除害,宝刀愤激不甘而作雷鸣;后把矛头直指官家,创造出对强藩悍将畏之如虎的官家形象。全诗古朴无华,意境深邃,笔墨经济而充分准确地刻画出猛虎可憎可恨的形象,流露出诗人的忧国悯时之情。

注解

猛虎行: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言君子苦志洁行,常困于险难而功业难就也。”此诗非其意。

“长戈”二句:《史记》载,鲁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舂(chōng),冲也。抨(pēng),弹也。长弩:一作“强弩”。抨:一作“烹”。

生狞(níng):凶猛;凶恶。

“举头”二句:举其头,可为城,掉其尾,可为旌,言其猛也。掉,举也。

黄公:汉代术士。《西京杂记》云:“东海黄公,能制蛟驭虎,及衰老,不能行其术。”

驺(zōu)虞(yú):传说中的义兽名。《山海经》云:“驺虞,如虎,五色。”《毛诗》注曰:“驺虞,义兽,白质黒文,不履生草。”牛哀:《淮南子》载,公牛哀,鲁人,疾七日,化为虎。其兄启戸而入,牛哀抟而杀之。

牛哀:即猛虎。

尺刀:短刀。

雷鸣:宝刀啸吼也。李白《独漉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泰山”二句:《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使子路问之,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官家:旧时对皇帝的称呼。《万机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曰官家。”程:期限。

赏析

清人姚文燮:于頔、李吉甫劝七峻刑。后頔留长安不得志,使子敏赂梁正言求出镇,不遂。敏诱其奴支解之。时又中使暴横,皆以锻炼为雄。此权德舆所以引秦政之惨刻为谏也。贺睹时事,故拟此以为讽耳。(《昌谷集注》)

清人王琦:《论衡》:“鲧为诸候,欲得三公,而尧不听。怒甚,猛兽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旌。”长吉此等句法,世所诧为“牛鬼蛇神,鲸呿鳌掷”者也,而不知其盖有所本,非出于杜撰(“举头”二句下)。(《李长吉歌诗汇解》)

清人方扶南: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二句本《吕览》,言鲧也。(《李长吉歌诗笺注辑评》)

清人孙豹人:非熟古谣谚及《独漉》诸篇,不能声口肖似如此。(《李长吉歌诗笺注辑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