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苏世长

名长意短,口正心邪。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嘲苏世长》是唐代诗人李渊创作的一首古诗,用以讽刺当时的某位官员苏世长

《嘲苏世长》通过对苏世长的人格描写,揭示了其表面的道德伪善与内心的真实想法。《嘲苏世长》的作者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七岁时便袭封了唐国公,并在隋朝末年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李渊在唐朝建立后,退位为太上皇,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之后,虽然退位,但依旧对国家政务保持一定的影响。

诗中“名长意短,口正心邪”直接点明了苏世长表面上看似道德高尚,但实际上内心却是邪恶的。这一句通过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苏世长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紧接着的“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则进一步揭露了苏世长的背叛行为和不忠诚的本质,指出他忘记了自己家族的信任和恩情,选择了背信弃义的道路。

《嘲苏世长》不仅展示了李渊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政治手腕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性深层次的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初年,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而充满变数,李渊通过这样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善恶的独到见解。

《嘲苏世长》不仅是一首反映李渊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揭示人性复杂性和社会现象的作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渊的思想观念及其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