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创作于唐代,通过描绘韩信庙的荒凉景象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与反思。
诗歌开头“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直接点明主题,指出韩信虽然功勋卓著,但最终却因功高震主而被弃用。这句诗不仅揭示了韩信个人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中,诗人通过对韩信庙宇的描述,暗指了政治上的小人利用权力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触犯龙鳞,即触犯皇权。这种对比强调了正直与奸诈、贤能与无能之间的巨大反差,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一个尖锐揭露。他认为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许多地位低下或不得意的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受屈辱,而那些高位者则往往缺乏真正的忠诚和智慧。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以及对公正和理想的追求。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人物命运和个人遭遇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之间关系的思考,成为了唐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