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登栖

香印烟火息,法堂钟磬馀。
纱灯耿晨焰,释子安禅居。
林叶脱红影,竹烟含绮疏。
星珠错落耀,月宇参差虚。
顾眺匪恣适,旷襟怀卷舒。
江海淼清荡,丘陵何所如。
滔滔可问津,耕者非长沮。
茅岭感仙客,萧园成古墟。
移步下碧峰,涉涧更踌躇。
乌噪啄秋果,翠惊衔素鱼。
回塘彩鹢来,落景标林箊。
漾漾棹翻月,萧萧风袭裾。
劳歌起旧思,戚叹竟难摅。
却数共游者,凋落非里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登栖》是唐代李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登栖霞寺峰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登高望远的景象和内心的感慨。以下是对《忆登栖》的详细分析:

  1. 诗作原文
    香印烟火息,
    法堂钟磬馀。
    纱灯耿晨焰,
    释子安禅居。
    林叶脱红影,
    竹烟含绮疏。
    星珠错落耀,
    月宇参差虚。
    顾眺匪恣适,
    旷襟怀卷舒。
    江海淼清荡,
    丘陵何所如。
    滔滔可问津。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中的“香印烟火息”与“法堂钟磬馀”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寺庙内的宁静与祥和氛围。香烟袅袅、钟声悠扬,营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修行空间。同时,“纱灯耿晨焰”一句,更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夜晚的寺院,灯火通明的场景显得格外神圣。
  • 人物心理的刻画:诗中的“释子安禅居”与“星珠错落耀”,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侣们静心修炼的赞赏之情。他们安坐于禅房之中,如同夜空中的星星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自己虽未亲历,却能从远处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 情感流露的主题:“江海淼清荡,丘陵何所如”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的感慨与向往。面对壮阔的江河和起伏的山丘,诗人不禁产生了“何所如”的困惑,反映了他内心的迷茫与挣扎。
  • 意境的营造: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构建了一个既有现实色彩又富有哲理内涵的意境。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1. 文学价值
  • 艺术性: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七言绝句形式,每句字数固定,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同时,诗中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 思想性:作为一首反映现实与内心世界的诗歌,《忆登栖》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望。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反思。
  • 历史地位:《忆登栖》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的创作。
  1. 文化背景
  • 佛教文化的影响:《忆登栖》中蕴含的佛教文化元素,如寺庙、僧侣、禅修等,都体现了佛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重要影响。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山水诗的发展:唐代是中国山水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写景咏情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探索。《忆登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
  1. 社会意义
  • 审美情趣的培养:《忆登栖》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滋养。它鼓励人们去亲近自然、感悟生活、提升自我。
  • 文化传承的意义:作为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忆登栖》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忆登栖》作为一首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深远思想的古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