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民

大雅无忧怨,宵民有爱憎。
鲁侯天不遇,臧氏尔何能。
惨惨心如虺,营营舌似蝇。
谁于销骨地,一鉴玉壶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宵民》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

  1. 作品概述
  • 《宵民》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通过描绘鲁侯和臧氏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 李群玉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个观点,即在大义面前,个人的爱憎显得微不足道。同时,他也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公正的渴望。
  1. 文学手法
  • 《宵民》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惨惨心如虺”,用蛇的形象比喻内心的痛苦,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此外,诗人通过对臧氏的描写,隐喻了当时社会中那些被忽视和压迫的人,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思想内容
  • 《宵民》反映了李群玉对于人生苦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社会不公现象的强烈谴责。他的诗歌常常带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感,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典型特质。
  • 诗中的“大雅无忧怨,宵民有爱憎”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反思。
  1. 文化价值
  • 《宵民》作为唐诗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 该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宵民》不仅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感受到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