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曲辞钓竿篇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
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
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徵金我未贤。
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鼓吹曲辞钓竿篇”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一首乐府诗作,属于鼓吹曲辞中的钓竿篇。这首诗通过描绘垂钓的情景,隐喻了人生的得失与名利的追逐。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鼓吹曲辞钓竿篇”:

  1. 作者介绍
  • 《鼓吹曲辞钓竿篇》是由唐初著名诗人沈佺期创作的。沈佺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唐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沈佺期的诗风独特,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描绘景物,其作品常以宫廷生活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1. 诗词原文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
    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
    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
    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全。

  2. 诗句解读

  •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 这句诗描绘了清晨时分,朝阳的微光洒在水面上,使得江水显得更加清澈。钓鱼者手持长竿,向着绿色的江河垂钓。这里的“绿川”可能指的是宽阔的江河,而“垂竿”则形象地展示了钓鱼者的专注和耐心。
  • 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这句诗进一步丰富了钓鱼的场景,使人联想到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仿佛是在天空中飞翔一般。同时,“镜中悬”也暗示了鱼儿在水中的灵动与优雅,给人以美的享受。
  • 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 这两句诗反映了钓鱼过程中的趣味与挑战。当渔人在调整渔具时,可能会不小心惊动了鱼儿,导致它们惊慌失措;而渔人又常常因为猜测不准而错失良机,这种紧张而又充满刺激的氛围让人不禁想要亲身体验。
  • 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这里描写了钓鱼者在湍急的河流中捕鱼的场景,尽管水流湍急,但钓鱼者依然镇定自若,试图捕捉到鱼儿。而在平静的潭水中,钓鱼者更是放松心情,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 这句诗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它暗示了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财富或地位,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的“玉”和“金”分别代表了高贵和财富,而“君徒尚”和“我未贤”则表达了对那些只注重物质追求而忽视精神境界的人的批评。
  • 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全。 这两句诗揭示了贪婪的危害。当人们贪图一时的利益而不顾后果时,往往会付出代价,甚至一无所有。这里的“芳饵”指的是诱人的诱饵,而“全”则暗示了完整和完好。这句话警示人们不要被眼前的诱惑所迷惑,要谨慎行事,以免失去更多的东西。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对钓鱼场景的细腻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诗人与自然、动物之间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画面,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 象征手法:诗中的“鱼似镜中悬”等意象寓意深远,不仅指代了现实中的垂钓活动,还隐喻了人生中的种种选择和经历。这些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价值。
  • 情感真挚:沈佺期的诗歌情感真挚,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历史影响及评价
  • 历史影响:《鼓吹曲辞钓竿篇》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后来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 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普遍较高。他们认为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因此,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1. 创作背景
  • 创作背景:关于沈佺期的创作背景,史书记载较为简略。《新唐书·艺文志》中提到他是“有集”,但并未详述其创作过程及其具体背景。尽管如此,结合诗中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这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的作品。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钓竿篇》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唐代诗人的独特艺术才华,还能深入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韵味。

注解

芳饵:一作「方饵」。

无全:一作「无筌」。

赏析

《优古堂诗话》:《潘子真诗话》云:「『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杜子美诗云:『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盖触类而长之。」予以云卿之诗,盖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之句。然李白《入青溪山》诗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