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

昨日到上方,片云挂石床。
锡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
晴磬无短韵,古灯含永光。
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僧房景象,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的赞赏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深度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出自唐代诗人孟郊之手。孟郊,字东野,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他们以苦吟著称,其诗歌多反映现实生活和内心情感,尤以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的表达而闻名。

  2. 诗歌原文:昨日到上方,片云挂石床。锡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晴磬无短韵,古灯含永光。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

  3. 主题思想:诗中的“锡杖莓苔青”与“袈裟松柏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表现了僧房环境的清幽,也反映了僧人生活的简朴与内心的宁静。而“晴磬无短韵,古灯含永光”则传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仪式的肃静和庄严感,以及对于古老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同时,“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一句,透露出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生活状态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于精神自由和心灵解放的向往。

  4. 艺术手法:孟郊在这首诗中使用了细腻的笔触来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僧房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僧房环境的描写,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清冷孤寂的氛围。同时,通过使用如“片云”、“晴磬”等意象,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和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寂静的僧房之中,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5. 文化意义:在唐代,佛教文化非常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诗歌形式表达对佛教的敬仰之情。《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便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展示了唐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于宗教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关注。

孟郊的《苏州昆山惠聚寺僧房》不仅是一首描写寺庙僧房景色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深度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禅宗文化的人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