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

百虫笑秋律,清削月夜闻。
晓棱视听微,风剪叶已纷。
君子鉴大雅,老人非俊群。
收拾古所弃,俯仰补空文。
孤韵耻春俗,馀响逸零雰。
自然蹈终南,涤暑凌寒氛。
岩霰不知午,涧澌镇含曛。
曾是醒古醉,所以多隐沦。
江调乐之远,溪谣生徒新。
众蕴有馀采,寒泉空哀呻。
南谢竟莫至,北宋当时珍。
赜灵各自异,酌酒谁能均。
昔咏多写讽,今词讵无因。
品松何高翠,宫殿没荒榛。
苔趾识宏制,沙潨游崩津。
忽吟陶渊明,此即羲皇人。
心放出天地,形拘在风尘。
前贤素行阶,夙嗜青山勤。
达士立明镜,朗言为近臣。
将期律万有,倾倒甄无垠。
鸑鷟应蟋蟀,丝毫意皆申。
况于三千章,哀叩不为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在这首诗中,孟郊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深厚情感和精湛技艺。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孟郊,字东野,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贾岛齐名,有“诗囚”之称。元和九年,孟郊因病于阌乡去世。
  • 文学成就:孟郊被后人誉为唐代“诗鬼”之一,其诗歌多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1. 诗歌原文
    百虫笑秋律,清削月夜闻。 晓棱视听微,风剪叶已纷。 君子鉴大雅,老人非俊群。

  2. 诗意解析

  • 秋韵与自然:诗歌开篇描述了秋天的景象,百虫鸣叫,月光清朗,给人一种静谧之感。
  • 风叶之声:随后描绘了秋风中叶子被风刮得凌乱的画面,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以及自然界的无情力量。
  • 君子与老人:接下来通过比喻,将“君子”比作能够鉴赏并传承古代文化的人,将“老人”比喻为普通的群体,突出了两者的不同。
  • 收拾与修补:整首诗的核心在于表达诗人对于古文化的珍视和保护,通过“收拾”和“修补”,传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
  • 余响与孤韵:“孤韵耻春俗”,表达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追求独特个性和高尚情操的愿望。
  • 自然与净化:最后两句通过“自然蹈终南,涤暑凌寒氛”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洗涤心灵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净化。
  1. 艺术特色
  • 象征意味: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性的元素,如秋虫、风叶、古书等,这些元素在诗中承载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 意象运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 语言风格:孟郊的诗歌语言简洁而有力,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既有艺术美感又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也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孟郊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当时文化的极大熏陶。
  • 社会环境:唐代的社会环境相对开放,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诗歌的创作有着极高的热情,这也为孟郊等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 哲学思考:孟郊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感悟,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层次思考。
  1. 历史评价
  • 后世影响:孟郊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品至今仍被传颂。
  • 学者评价:历代学者对孟郊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其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 现代评价:在现代,孟郊的诗歌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1. 启示意义
  • 文化传承:通过了解孟郊的诗歌,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 审美教育:孟郊诗歌的艺术美可以启发人们的审美能力,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
  • 精神追求:诗中所体现的独立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不仅展现了孟郊卓越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孟郊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