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觉日月短,静知时岁长。
自悲道路人,暂宿空闲堂。
孤烛让清昼,纱巾敛辉光。
高僧积素行,事外无刚强。
我有岩下桂,愿为炉中香。
不惜青翠姿,为君扬芬芳。
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
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
明日还独行,羁愁来旧肠。
憩淮上观公法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憩淮上观公法堂》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之一,该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公法堂静坐的情景,展现了其内心的孤独和对高僧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憩淮上观公法堂’:
作者简介: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著称,被后人广为传颂。
诗歌原文:动觉日月短,静知时岁长。自悲道路人,暂宿空闲堂。孤烛让清昼,纱巾敛辉光。高僧积素行,事外无刚强。我有岩下桂,愿为炉中香。不惜青翠姿,为君扬芬芳。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
诗句解析:
- 动觉日月短,静知时岁长。: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自悲道路人,暂宿空闲堂。:描绘了诗人在公共寺庙中短暂停留的景象,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 孤烛让清昼,纱巾敛辉光。:描述了诗人在公法堂中独自静坐的情景,体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美的追求。
- 高僧积素行,事外无刚强。:赞美了高僧的高尚品质和超然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追求和理想。
- 我有岩下桂,愿为炉中香。:借用桂花象征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不惜青翠姿,为君扬芬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美。
- 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通过对淮河和汴河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无奈。
- 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以琉璃和芙蓉作为装饰,象征着高洁和纯洁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当时孟郊因科考失败而心情抑郁,他选择在淮上公法堂独处,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
- 语言简练:诗句简洁明了,但含义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表达真实而深刻,使人产生共鸣。
文化意义:《憩淮上观公法堂》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反映唐代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的佳作。它展示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与评析:
- 赏析: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 评析:《憩淮上观公法堂》是一首典型的唐代诗歌作品,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憩淮上观公法堂》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