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佩兵符去,今持相印还。
天光临井络,春物度巴山。
鸟道青冥外,风泉洞壑间。
何惭班定远,辛苦玉门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昔佩兵符去,今持相印还。
天光临井络,春物度巴山。
鸟道青冥外,风泉洞壑间。
何惭班定远,辛苦玉门关。
元和癸巳余领蜀之七年奉诏徵还二月二十八日清明途经百牢关因题石门洞’,这句话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石门铭》,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
诗中主要描述了诗人在元和癸巳年(803年)被召回长安后,于二月二十八日清明节经过四川巴中的百牢关时,看到壮丽的自然景色而作的一首抒情诗。”石门”指的是百牢关附近的石门山,而”铭”则指石刻,通常用于记录或赞美某地的重要事物或人物。
刘禹锡这首诗以其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而著称。诗中的“石门洞”指的是石门山中的一个山洞,据说这里风景秀丽,是古人游赏的好去处。刘禹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于人生旅程的哲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展望。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刘禹锡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经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