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二首

【其一】
蛾眉对湘水,遥哭苍梧山。
万乘既已殁,孤舟谁忍还。
至今楚竹上,犹有泪痕斑。
【其二】
南有涔阳路,渺渺多新愁。
桂酒神降时,回风江上秋。
彩云忽无处,碧水空安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夫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郎士元所作。这首诗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郎士元(756-810),字君胄,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天宝末年登进士第,官至中书舍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世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虽然其诗集已失传,但后人仍能从其他文献中见到关于他的一些记载和评价。

  2. 诗歌原文
    蛾眉对湘水,遥哭苍梧山。
    万乘既已殁,孤舟谁忍还。
    至今楚竹上,犹有泪痕斑。
    南有涔阳路,渺渺多新愁。
    桂酒神降时,回风江上秋。
    彩云忽无处,碧水空安流。

  3. 诗歌解读:这首诗以湘夫人的形象为媒介,通过湘夫人的遥望和泪水,表达了湘夫人对远去湘君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湘水、苍梧山的描绘,以及湘夫人在楚竹上的哀嚎,展现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同时,诗中还融入了自然景物,如涔阳路上的多愁善感以及江上的秋风,使得整个诗歌的氛围更加浓郁,情感更加丰富。

  4. 艺术特色:《湘夫人二首》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它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古诗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易于朗诵和记忆。其次,诗中的意象鲜明,如娥皇女英、湘水、苍梧山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的主题——对湘君和湘夫人之间深厚情感的描写,显得更加生动和感人。再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这种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层次分明,情感丰富。

《湘夫人二首》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能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