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绝门方掩,萧条作吏心。
露垂庭际草,萤照竹间禽。
棋罢嫌无月,眠迟听尽砧。
还知未离此,时复更相寻。
县中秋宿
介绍
《县中秋宿》是唐代诗人姚合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县城中度过的一个寂静的秋夜,表达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从内容上来看,《县中秋宿》主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内心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鼓绝门方掩,萧条作吏心”描绘了夜晚城门关闭、周围环境显得格外安静的情景,而“作吏心”则透露出作者身为小吏的孤独和无奈。紧接着,“露垂庭际草,萤照竹间禽”展现了秋天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但同时也衬托出作者内心的落寞和凄凉。最后两句“棋罢嫌无月,眠迟听尽砧”更是深化了这种情感,表现出作者对于无法回家团聚的遗憾和无奈。
从艺术手法上分析,《县中秋宿》在形式上采用了五律这一古代诗歌的形式,这种严谨的结构有助于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姚合刻意求工的创作态度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宋江湖派的诗人所师法,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语言运用上,姚合善于使用生动具体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氛围。如诗中的“棋罢嫌无月,眠迟听尽砧”,不仅描绘了画面,也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了解《县中秋宿》的背景也是理解其意义的重要一环。姚合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姚合作为当时的著名诗人,其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县中秋宿》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县中秋宿》是姚合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的杰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心境的描写,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艺术追求和人文关怀。这首诗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典范,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和美学启示。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县中秋宿》都是值得深入探究和学习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