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忆嵩阳故人

团团月光照西壁,嵩阳故人千里隔。
不知三十六峰前,定为何处峰前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对月忆嵩阳故人》是唐代施肩吾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进士,为杭州地区的第一位状元。他不仅是位诗人、道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民间开拓者。
  2. 文学价值:作为施肩吾的代表作品,《对月忆嵩阳故人》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月光的细腻描绘和对故人的深情怀念,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传达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3. 诗作原文与赏析:”团团月光照西壁,嵩阳故人千里隔。不知三十六峰前,定为何处峰前客。” 这句诗通过月光的明亮来象征友情的珍贵,而对未知的嵩山之峰的询问则反映了诗人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牵挂。
  4. 写作背景:《对月忆嵩阳故人》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施肩吾的亲身经历或特定情境有关。作为一名官员,他可能因公务需要离开故乡,而这种离别常常伴随着对亲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可能蕴含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5. 艺术手法:施肩吾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同时,他巧妙地使用了自然景象作为载体,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对月忆嵩阳故人》不仅是施肩吾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无疑能增进对其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