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子身心无垢纷,独将衣钵去人群。
相思晚望松林寺,唯有钟声出白云。
同李万晚望南岳寺怀普门上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李万晚望南岳寺怀普门上人》是由唐代文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普门上人秉性高洁的赞美与钦佩之情,同时流露出了作者在仕与隐之间举棋不定的矛盾心理。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作者简介:皇甫冉(约715年—约771年),字云翔,自号华阳隐居,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河中府虞乡(今山西永济)。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同李万晚望南岳寺怀普门上人》是皇甫冉在仕途与隐退之间徘徊时所作,反映了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诗句原文:
释子身心无垢纷,独将衣钵去人群。
相思晚望松林寺,唯有钟声出白云。诗意解读:诗中的“释子”指的是僧侣或出家人,“身心无垢纷”形容他们心灵纯净,不受世俗污染。而“独将衣钵去人群”则表达了他们选择离开尘世喧嚣,追求内心的平和。诗人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释子的超然和清高。
情感表达:诗中的“相思晚望松林寺,唯有钟声出白云”,描绘了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画面。晚霞映照下的松林寺,钟声悠扬,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这种场景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文化背景:唐代社会开放,佛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都对佛学有一定的研究。皇甫冉作为当时的文人之一,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他作品中常能看到对佛学的引用和思考。
《同李万晚望南岳寺怀普门上人》不仅展示了皇甫冉独特的诗歌风格,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心态。这首诗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感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