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桥送别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阳桥送别》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简介:《河阳桥送别》是一首七言绝句,被收录于《全唐诗》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河阳桥上送别友人远去的情景,通过黄河和浮桥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2. 作者介绍:柳中庸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生平资料不多,但据传他是中唐时期的一位知名人物。由于缺乏详尽的资料,对他的具体生平和创作风格了解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赞赏。
  3. 原文内容:全诗共四句,每句都是一幅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河阳桥送别图”。前两句描述了黄河的壮观及与友人分别的场景:“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阔,同时也反映了友人离别的遥远路程。后两句则通过对倚栏远望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未来路途的祝福和对友情的不舍:“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这两句诗通过风雨交加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旅途艰辛的担忧。
  4. 写作背景:尽管具体的创作背景不详,但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可以推测这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作品。在唐代,交通不便和自然环境恶劣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往往需要在特定的场所进行,比如河边、山巅等地点。河阳桥作为一座连接洛阳与黄河以北的重要桥梁,很可能成为朋友之间送别的常见场所。

从文学角度来看,《河阳桥送别》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件艺术品。它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柳中庸深邃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个人情绪,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河阳桥送别》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送别诗,它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的交织,展示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对于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值得细细品味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