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丘员外二首其一

迹与孤云远,心将野鹤俱。
那同石氏子,每到府门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丘员外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少陵,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担任唐玄宗宫廷侍卫,后改任洛阳丞。
  • 韦应物性格狂放不羁,但后来因折节读书,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曾中进士,并曾任洛阳丞等职。
  • 他的诗歌创作广泛涉猎,既有豪放的边塞诗,又有婉约的田园诗,其作品风格多样,语言清新脱俗。
  • 韦应物一生虽仕途坎坷,但他始终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送杨氏女》、《游开元精舍》等。
  1. 作品原文:
    高词弃浮靡,贞行表乡闾。
    未真南宫拜,聊偃东山居。
    大藩本多事,日与文章疏。
    每一睹之子,高咏遂起予。
    宵昼方连燕,烦吝亦顿祛。
    格言雅诲阙,善谑矜数馀。
    久跼思游旷,穷惨遇阳舒。
    虎丘惬登眺,吴门怅踌躇。
    方此恋携手,岂云还旧墟。
    告诸吴子弟,文学为何如。
    迹与孤云远,心将野鹤俱。
    那同石氏子,每到府门趋。

  2. 作品鉴赏

  • 韦应物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水画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
  • 诗中的“虎丘”和“吴门”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文化的象征。它们代表了古代文人的理想境界和精神寄托。
  • 韦应物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都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 诗的最后一句“方此恋携手,岂云还旧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义。
  1. 写作背景
  • 韦应物在官场上经历了许多起伏不定的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心境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与丘员外(即友人丘某)的交谈中得到启发而创作的。两人或许有过共同的兴趣或话题,因此有了这次的交流。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可能与韦应物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心境有关。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可能促使他更多地关注于文学创作和个人修养。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诗中的“高词”和“贞行”分别代表了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这两者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重视。
  • “每一睹之子”一句暗示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使得诗歌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诗人个人,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记忆。
  •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一首反映作者个人生活和思想的诗作,更是一篇蕴含丰富哲学意蕴的文化经典。

《赠丘员外二首其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读者所喜爱,更因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成为研究唐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