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褒子秋斋独宿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褒子秋斋独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深秋夜晚中独自居住于秋斋中的静美感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及诗作背景
  • 《同褒子秋斋独宿》由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创作。此诗作于公元789年,即唐德宗贞元五年,当时韦应物年满五十二岁,已离开官场四年之久。
  • 韦应物出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年轻时便担任三卫郎,出入宫廷,扈从游幸,安史之乱爆发后,因战乱流落失职,开始专心致力于文学与学问。他在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年间历任多个官职,如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等,最后在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以左司郎中的身份退隐。
  1. 诗作原文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2. 诗歌鉴赏

  • 《同褒子秋斋独宿》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秋夜图景。诗中“山月皎如烛”,用“皎如烛”形容月光明亮,如同烛火一般照亮了四周环境,而“风霜时动竹”则通过秋风和寒霜的交织,衬托出竹林中自然景观的变化和节奏。
  •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两句,则将诗人孤独的身影投射到寂静的秋夜里,通过描写鸟的惊动和人的独宿,表现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然美的向往以及个人情感的深沉表达。
  1. 诗歌赏析
  • 韦应物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沉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同褒子秋斋独宿》便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典型体现。
  • 诗作中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领悟,如“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还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深刻又含蓄,体现了韦应物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独特风格。

《同褒子秋斋独宿》不仅是韦应物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