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游眺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素怀出尘意,适有携手客。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缘云路犹缅,憩涧钟已寂。
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
长啸招远风,临潭漱金碧。
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龙门游眺》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龙门石窟的雄伟与自然之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应物,京兆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曾担任三卫郎,随玄宗出游,后因参与安史之乱而流落失职。
  • 韦应物性情高洁,志在读书,晚年隐居于颍水之滨,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作品。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1. 诗词原文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素怀出尘意,适有携手客。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缘云路犹缅,憩涧钟已寂。
    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
    长啸招远风,临潭漱金碧。
    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2. 词句注释
  • “伊流”指的是伊水的支流,传说大禹曾于此通水,故有此名。
  • “都门”指洛阳的城门,“佳气”指美好的气息或气象。
  • “素怀出尘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高超脱。
  • “缘云路犹缅”、“憩涧钟已寂”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云端的路上仍感遥远,以及在静谧的山涧中听到寺庙钟声的情景。
  • “金碧”是指阳光下闪烁的水流。
  1. 整首诗赏析
  • 《龙门游眺》不仅描绘了龙门石窟的宏伟壮观,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的“都门遥相望”,表现了诗人对洛阳古城的深情厚意;“佳气生朝夕”则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诗中的“精舍”、“千龛”,以及“潺潺流水”,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1. 写作背景
  • 此诗作于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后,流落无依之时。通过游历龙门,诗人得以暂时忘却战乱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对历史的深刻感慨。
  1. 名家点评
  •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称赞《龙门游眺》为“绝唱”之作,认为其“神韵飘逸,不可一世”。这种评价不仅肯定了诗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
  1. 轶事典故
  • 根据历史记载,唐玄宗曾三次东游洛阳,其中一次途径龙门,并留下了“春色满皇州”的赞叹。这一事件被后世文人广泛引用,成为《龙门游眺》中的典故来源。
  1. 作品鉴赏
  • 《龙门游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更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人间何役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忙碌生活的无奈和反思。
  1. 文化影响
  • 《龙门游眺》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人生观等主题,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龙门游眺》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篇,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情感深沉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