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仙翼神母,羽盖随云起。上游玄极杳冥中,下看东海一杯水。
海畔种桃经几时,千年开花千年子。玉颜眇眇何处寻,世上茫茫人自死。
王母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母歌》,一首描绘古代神话中王母娘娘形象的唐代诗歌,由李颀创作。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和历史背景:
作品原文:
武皇斋戒承华殿,端拱须臾王母见。
霓旌照耀麒麟车,羽盖淋漓孔雀扇。
手指交梨遣帝食,可以长生临宇县。
头上复戴九星冠,总领玉童坐南面。
欲闻要言今告汝,帝乃焚香请此语。
若能炼魄去三尸,后当见我天皇所。
顾谓侍女董双成,酒阑可奏云和笙。
红霞白日俨不动,七龙五凤纷相迎,惜哉志骄神不悦,叹息马蹄与车辙。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王母歌》以唐代诗人李颀的视角,展现了王母娘娘在神话故事中的神圣地位以及她与仙人的交流场景。诗中通过描绘王母娘娘的尊贵形象和她的神通广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对神话传说的崇拜。
- 艺术手法:李颀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如“霓旌照耀麒麟车”、“头上复戴九星冠”,这些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使得王母娘娘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明。此外,诗中的对仗工整,如“手指交梨遣帝食,可以长生临宇县”、“若能炼魄去三尸,后当见我天皇所”,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
- 历史背景:
- 唐代文化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颀创作的《王母歌》不仅是对唐代神话文化的再现,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一种反映。
- 道教元素:唐代是道教盛行的时代,许多文学作品都融入了道教的元素。《王母歌》中的长生不老、神仙游历等内容,深受道教影响。这种文化背景为《王母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 创作背景:
- 根据现有文献,《王母歌》的创作时间应属于唐代或其前后,具体作者身份不详。诗中提到的“武皇”可能是唐太宗,而“端拱须臾王母见”则描绘了一个庄严神圣的场景。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非常重要。
《王母歌》不仅是一首描写神话中王母娘娘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它不仅展示了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