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炉炽炭燎一毛,大鼎炊汤沃残雪。疾影随形不觉至,千钧引缕不知绝。
未若同心言,一言和同解千结。
易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易言》是郑观应(笔名铁城杞忧生)所著的散文集,于1871年完成初稿,经过删订后由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刊行。该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易言》作为中国近代散文集,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法律、军事和经济等领域的社会时事评论,反映了作者在面对内忧外患之际的思考和救国主张。
《易言》体现了郑观应在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关注。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剧烈变动之中,内忧如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患如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都给清朝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郑观应的思想逐渐从单纯的学习西方转向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改良社会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易言》中的“以西法救积弊”的思想,是作者试图将西方的知识和技术引入中国,以此来解决国内问题的一种尝试。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望和担忧。尽管他的这些想法在当时并未完全得到实现,但《易言》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度和前瞻性,无疑为后来的变革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从文学角度来看,《易言》的语言精炼,思想深刻,是清朝末年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和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在文学价值方面,《易言》不仅是郑观应个人思想的反映,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心声的体现。
《易言》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文献,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位思想家的心路历程。在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时,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光芒,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续探索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