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庭筠尉方城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皇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醽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温庭筠尉方城》是唐代文学家纪唐夫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背景、主题及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送温庭筠尉方城》是唐朝著名文学家纪唐夫的作品。纪唐夫,字子高,号东川,又号汉南野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生活在唐代中后期,以其精湛的诗词而闻名于世。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当时文坛上风云变幻,温庭筠因其才情出众而被贬为方城尉,这一事件成为了纪唐夫创作此诗的直接触发点。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种对人才被贬的哀怨与惋惜之情。诗中的“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表达了对温庭筠才高却不被重用的遗憾。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国家大义的深刻理解和对君子风范的推崇。
  1. 艺术手法
  • 纪唐夫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如将“长安”比作“杏园春”,象征着繁华盛世的美好;“凤凰诏”则象征着朝廷的恩宠和荣耀。这些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深邃的象征意义。
  1. 文化价值
  • 《送温庭筠尉方城》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唐代文化、政治和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特征。

《送温庭筠尉方城》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连接着古今,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追求。对于爱好文学、研究古代文化的人来说,这首诗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