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都门作

二年寒食住京华,寓目春风万万家。
金络马衔原上草,玉颜人折路傍花。
轩车竞出红尘合,冠盖争回白日斜。
谁念都门两行泪,故园寥落在长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食都门作》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京城看到的景象和感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基本信息:胡曾(约839年—约902年),字孝礼,号东篱。他生活在唐朝末年,因仕途不顺而退隐山林。胡曾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篇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其中不乏对民生疾苦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
  1. 诗歌原文
  • 原文
    二年寒食住京华,
    寓目春风万万家。
    金络马衔原上草,
    玉颜人折路傍花。
  • 译文
    在京城度过了两年的寒食节,
    远远地眺望春天的风吹拂过千万人家。
    金络马带着原野上的青草归来,
    美丽的女子在路边折取路上的花朵。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此诗通过寒食节的描写,勾勒出京城的春意盎然与繁华景象。诗人用“二年寒食住京华”开篇,设定了时间背景,随后通过“寓目春风万万家”、“金络马衔原上草”等词句,展现了京城春天的生机与热闹,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诗人对都市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如“谁念都门两行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失意的哀愁。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此诗作于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乱世之中,深感世事无常。寒食节作为清明节的一种习俗,常与祭祀活动相结合,诗人借此机会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时事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金络马衔原上草”和“玉颜人折路傍花”等意象,既生动描绘了京城春景,又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1. 思想内涵
  • 忧国忧民:通过寒食节这一特定节日的背景,诗人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 隐逸情怀:虽然身处繁华的都城,但诗人并未沉溺于享乐之中,而是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和民生的苦乐,这种隐逸情怀令人钦佩。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寒食都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后世广泛传颂。它不仅是唐代诗歌的杰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和读者对其评价甚高,认为其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现代研究者将其列入重要的文学研究文献中,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寒食都门作》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诗人通过对京城春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个记录,更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