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西征陷虏尘,一朝围解议和亲。
当时已有吹毛剑,何事无人杀奉春。
咏史诗平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曾的《咏史诗·平城》是一首唐代著名的诗词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及感慨。以下是关于此诗的具体介绍:
诗人背景:胡曾在唐代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的生平和创作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胡曾生于唐朝,字用休、号文通山人,邵阳(今属湖南)人。他自幼好学,喜好游历,但科举考试并未能取得成功,因此滞留在长安。这段经历为胡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咸通中,他被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路岩征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年),高骈成为荆南节度使,胡曾又跟随前往荆南。此后,胡曾在故乡度过了余生,晚年时还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诗词原文:
汉帝西征陷虏尘,一朝围解议和亲。
当时已有吹毛剑,何事无人杀奉春。诗词赏析:《咏史诗·平城》是胡曾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是一首历史题材的作品,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诗中“汉帝西征陷虏尘,一朝围解议和亲”描绘了汉朝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定而进行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通过“当时已有吹毛剑,何事无人杀奉春”这两句,胡曾巧妙地运用典故,将剑客的技艺与英雄气概相结合,表达了对英勇将领的赞美和对战争结果的惋惜。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胡曾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胡曾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这种深刻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使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之一。
《咏史诗·平城》作为胡曾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文化素养,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