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得仁墓

至公遗至艺,终抱至冤沈。
名有诗家业,身无戚里心。
桂和秋露滴,松带夜风吟。
冥寞知春否,坟蒿日已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得仁墓》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简要介绍该作品的内容:

  • 诗歌原文
    至公遗至艺,终抱至冤沈。
    名有诗家业,身无戚里心。
    桂和秋露滴,松带夜风吟。
    冥寞知春否,坟蒿日已深。

  • 作品解析

  1. 艺术特色:韦庄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精湛的文学技巧,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刘得仁的怀念之情。他的诗作常常描写晚唐末期的社会动乱,而这首诗则是他作品中较为独特的一首,通过对刘得仁的描绘,传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和感慨。
  2. 情感表达:诗中的“至公遗至艺,终抱至冤沈”表达了对刘得仁公正无私、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的哀叹;“名有诗家业,身无戚里心”则反映了刘得仁虽才华出众却一生清贫,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誉与财富。
  3. 象征意义:诗中还融入了许多象征元素,如秋天的桂花和松树,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而坟墓周围日渐浓重的蒿草,则暗喻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4. 创作背景:韦庄作为唐代的文人,其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人的情感体验。由于韦庄本人的经历和遭遇,他在创作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社会责任感。

《刘得仁墓》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韦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和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