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

楼观倚长霄,登攀及霁朝。
高如石门顶,胜拟赤城标。
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
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
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
果林馀苦李,萍水覆甘蕉。
览古嗟夷漫,凌空爱泬寥。
更闻金刹下,钟梵晚萧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是唐代诗人孙逖所作的一首诗。孙逖,生于唐开元二年(714年),字山阴,涉县(今河北涉县)人。孙逖是唐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以工诗著称,尤其擅长诏敕,现存诗63首。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这首诗,开篇“楼观倚长霄,登攀及霁朝”,描述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云霞的景象。这里的“楼观倚长霄”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而“登攀及霁朝”则表达了作者攀登至早晨时分的情景。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登临之趣,也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在诗中,“高如石门顶,胜拟赤城标”这两句话,用夸张的手法将北山亭的高度与石门顶、赤城标相比较,显示出其巍峨壮观的气势。《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中的“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位置的高远和人间世界的辽阔,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浩渺的天际之中。

诗人在诗中还提到了“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这几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伯禹庙和伍胥潮都是古代著名的文化符号,分别代表了治水有功的夏禹和忠诚报国的伍子胥的故事,这样的描述使得诗句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对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传达。

“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两句诗,通过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捕捉,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秋风带来了凉爽,也预示着季节更迭的自然现象。这种对秋天特征的描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季节变换带来的清新感觉,也让诗人的内心情感得到了触动。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北山亭高峻、壮丽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借助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文化的尊崇。这首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享受,也让人们得以窥见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