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灵水镜

浮光上东洛,杨彩满圆灵。
明灭沦江水,盈虚逐砌蓂。
不分沙岸白,偏照海山清。
练色临窗牖,蟾光霭户庭。
成轮疑璧影,初魄类弓形。
远近凝清质,娟娟出众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圆灵水镜》是唐代李观创作的五言古诗,该诗描绘了月光下的银色世界,通过雪、水、霜、冰四个自然现象,展现出一幅清莹明澈的月夜图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及评价:

  1. 诗歌内容
  • 描写环境:诗中开头“凤池开月镜,清莹写寥天”描述了在月光照耀下,池塘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澈明亮地倒映着天空的景象。
  • 自然意象:诗人连用雪、水、霜、冰等自然元素,形象地表达了月夜下的银白色世界。如“柔祇雪凝,圆灵水镜”,以雪喻地,水喻天,展现了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
  • 人文象征:诗中的“乐广披云日,山涛卷雾年”借用历史人物乐广和山涛的故事,寓意着岁月的流转与自然的更替。
  • 哲理意味:“濯缨何处去,鉴物自堪妍”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比喻手法:李观巧妙地运用比喻,使得月亮下的银色世界显得更加生动和美丽。例如,“练色临窗牖,蟾光霭户庭”通过色彩和光线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语言风格:诗句简洁而富有韵律,如“扬彩满圆灵”,“明灭沦江水”,既表达了景色的美丽,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
  • 结构布局: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开头到结尾,步步深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静谧的月夜之中。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圆灵水镜》作为唐诗的一部分,不仅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形式,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
  • 后世评价:徐敞的翻译展示了《圆灵水镜》的艺术魅力,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美丽场景。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美景的一种独特表达和颂扬,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圆灵水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这首诗不仅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对于古代诗人的创作技巧,还是对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圆灵水镜》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