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崔补阙

近来吾道少,恸哭博陵君。
直节岩前竹,孤魂岭上云。
缙绅传确论,丞相取遗文。
废却中兴策,何由免用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崔补阙》是唐代诗人徐夤的一篇五律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徐夤,字昭梦,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他依王审知,礼侍简略后离开,回归故里,著有《探龙》、《钓矶》二集以及四卷编诗。

  2. 诗词原文
    近吾道少,恸哭博陵君。
    直节岩前竹,孤魂岭上云。
    缙绅传确论,丞相取遗文。
    废却中兴策,何由免用军。

  3. 创作背景:据记载,《吊崔补阙》作于唐元和年间。当时正值唐朝政治动荡,宦官专权严重,徐夤因不惧权贵而得罪朝廷,最终选择隐居生活。他的诗歌多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4. 诗词鉴赏:此诗通过对崔补阙的哀痛之情,表达了对正直之士遭遇非议时的痛苦和无奈。诗中的“缙绅传确论,丞相取遗文”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而“废却中兴策,何由免用军”则透露出作者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

  5. 文化价值:作为唐代的文学作品,《吊崔补阙》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也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追求。其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吊崔补阙》不仅是徐夤个人经历的象征,也是唐朝特定历史背景下文人群体共同心声的表现。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唐代社会的矛盾冲突和文人的社会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