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垂光同年

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
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銮殿里臣。
逸少家风惟笔札,玄成世业是陶钧。
他时黄阁朝元处,莫忘同年射策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垂光同年》是唐代徐夤所作的一首七律诗。这首诗出自《全唐诗》,并被收录在卷七百零九中。下面将详细展开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诗人简介:徐夤,字昭梦,莆田人,生卒年不详,是一位有才情的诗人。他不仅进士出身,还曾任秘书省正字,后因不满王审知的简朴礼节而去隐居,晚年归隐延寿溪。他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宝库,其诗歌风格独特,以文采斐然著称。

  2. 作品原文:《赠垂光同年》原文如下:“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须知红杏园中客,终作金銮殿里臣。”通过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转、身份转变的深刻感慨。

  3. 诗意解读: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用“丹桂”比喻自己历经寒窗苦读后的荣耀与成就感,而“茜袍新”则象征着荣誉与地位的提升。同时,诗人提醒同辈要珍惜青春,不忘初心,终将在权力的中心——金銮殿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使命。

  4. 艺术特色:徐夤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层次丰富,意蕴深远。

  5. 文化影响:作为唐代的文学作品,徐夤的这首《赠垂光同年》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功名、崇尚才华的文化精神。

《赠垂光同年》不仅是徐夤个人创作的代表作,更是唐代文化瑰宝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