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秋夜宿江渚

我行逢日暮,弭棹独维舟。
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
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
故乡千里外,何以慰羁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入蜀秋夜宿江渚》是唐朝陈子良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陈子良,吴人(今江苏苏州),隋时任杨素记室,后入唐,官至右卫率府长史。他与萧德言、庚抱同为隐太子学士,贞观六年(632年)逝世,著有文集十卷,存诗十三首。他的文学造诣和创作才华,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诗歌原文及解析
    我行逢日暮,弭棹独维舟。
    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
    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
    故乡千里外,何以慰羁愁。
  •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季夜晚沿江而行时所见的景色,以及内心的感受。诗人通过描绘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诗中“故乡千里外”一句,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乡愁。而“何以慰羁愁”则反映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与苦闷。
  1. 艺术特色及意义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强,语言简练却意蕴丰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诗中的画面感也非常强烈,如“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等,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历史意义: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初唐时期诗歌的发展水平,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展示了初唐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超前性,同时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因此,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入蜀秋夜宿江渚》不仅是陈子良个人创作能力的体现,更是初唐诗歌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研究古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