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感遇诗三十八首 · 其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六”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作品。陈子昂,字伯玉,唐朝初期的诗人、政治家,因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而闻名。陈子昂的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忧国忧民的情感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著称。
这首诗《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六》中,陈子昂通过咏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个人遭遇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龙的变幻莫测,暗示了自然界中至阳之气的变化与力量,进而引申到社会和政治现象中的变革与不稳定性。这种比喻不仅富有哲理,而且体现了陈子昂对世事变迁的敏锐洞察。
在翻译方面,这首诗的原文为“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其中“吾观龙变化”,可以理解为作者通过观察龙的变化来领悟自然之道;“至阳精”可能指自然界中最为纯净和强大的生命力,象征着最本质的真理或原则;“石林何冥密”,则可能是在描述一种难以窥探或理解的深邃境界;“幽洞无留行”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不为外界所扰的境界。
从情感层面来说,这首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中的“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反映了诗人对超然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理解力的质疑。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六》不仅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