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校书因归河中

十年相见少,一岁又还乡。
去住人惆怅,东西路渺茫。
古陂无茂草,高树有残阳。
委弃秋来稻,雕疏采后桑。
月轮生舜庙,河水出关墙。
明日过闾里,光辉芸阁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姚校书因归河中》是唐代诗人耿湋所作的一首五言长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送姚校书因归河中》的作者是耿湋,他出生于河东(今山西永济),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不事雕琢,风格独特,与钱起、卢纶、司空曙齐名,合称“大历十才子”。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广受欢迎,被后世传颂。
  2. 文学形式:这首诗属于五言长律,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体裁。这种形式的诗歌篇幅较长,通常由若干首四句或五句组成的短章组成,具有严谨的结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复杂情绪。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如“古陂无茂草,高树有残阳”,“明日过闾里,光辉芸阁郎”,不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而且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
  4. 思想内容: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离别的情感体验。通过描写友人归乡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
  5. 历史评价: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送姚校书因归河中》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了解唐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