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
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
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描述的是诗人在渡过黄河时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中通过“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等句,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受。高适在渡河过程中,面对风急浪高的湍流,不得不停下船只寻找渡口。这种体验反映了边塞诗人面临的自然挑战和生活艰辛。
诗中的“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慨。这里的“瓠子歌”可能是指历史上的瓠子歌事件,诗人通过提及这一历史背景,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的内容涵盖了对农忙季节的观察,如“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等句,描绘了夏日田间的景象。这些细节反映出高适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表达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仕途的迷茫。这种情感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政治前途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关于高适的创作背景,有学者认为《自淇涉黄河途中作》是在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载)夏天秋之际创作的,此时高适从淇河南渡黄河归至梁宋。然而,也有学者提出,高适可能于开元末年(713—741年间)创作了这首诗,这一观点得到了佘正松教授的支持。
高适的《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对历史、现实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思考。通过对这组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边塞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歌艺术的魅力。同时,这首诗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